民间工艺
第一届中国民间花馍艺术节为佳节添亮丽风景
作者:孔宏图 来源:中国艺术报 发布时间:2009-2-10 点击次数:
早春二月好风光,欢天喜地闹元宵。2月6日上午,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陕西省咸阳市人民政府、陕西省文化厅和陕西省英才组织委员会承办的第一届中国民间花馍艺术节在“中国第一帝都”陕西省咸阳市隆重开幕。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刘石民,陕西省政协原副主席田源、石学友,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罗杨,中国民协副主席郑一民、常嗣新,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赵铁信,陕西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秦天行,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孟建国,陕西省文化厅厅长余华青,咸阳市委书记千军昌、市长庄长兴等领导参加了在咸阳市体育馆举行的开幕式并为艺术节剪彩。这也是中国民协“我们的节日——春节”系列主题文化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广泛流传于黄河流域、深具民俗传统的民间花馍首次大集结,给古城人民倍添过年的喜气,让他们在家门口大饱眼福。每天参观的群众近10万人。

    本次艺术节邀请了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甘肃、安徽省和陕西省渭南市、延安市、铜川市、汉中市以及咸阳市13个县市区的130多位民间艺术家参加。参展的民间花馍多达400余种。除种类繁多、靓丽缤纷的花馍之外,艺术节还展示了草编工艺、布艺、土织布、剪纸、五谷画、皮影、根雕、旋木工艺、乾州四宝、马勺脸谱等颇具陕西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品。艺术节期间还评出了民间艺术作品金、银、铜和优秀作品奖。同时展出的还有“兰亭奖”、“国展”获奖作者和陕西著名书画家作品精品展,100多幅书法精品与民间花馍同登场。

    上午10点30分,咸阳市体育馆内彩带飘扬、流光溢彩、人头攒动。令人叹为观止的各具特色的花馍作品精彩亮相,在咸阳市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观赏热潮。来自7个省的花馍集中摆放在展馆中间主干道,咸阳各区县的花馍作品则在两侧依次排开。色彩明艳奔放、造型古朴典雅、地域各领风骚、用途不一而足,花馍渐欲迷人眼。活灵活现的“水果”拼盘、栩栩如生的“花鸟走兽”、色彩绚丽的各种“花卉”、构思奇特的“庙会”盛景,乍一看,让人难以相信这些都是用面粉等材料精心制作而成。很多没有见过花馍的参观者更是啧啧称奇。在展会上,我们看到几位当地的民间花馍艺人正在进行现场表演。一把剪刀、一些工具再配上些五颜六色的染料,一个个栩栩生动的花馍作品就在艺人的巧手下诞生了。围观的人群络绎不绝,很多的年轻人也十分好奇,一试身手。

    最“牛”的花馍 牛年牛气冲天。咸阳市武功县选送的直径2.4米、由245公斤面粉制作的“牛馍王”,在展馆前一亮相,就以精美的牛头肖像和吉祥的龙图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它是由武功县13名工艺精湛的技工反复打压成锅盔形,再放入特制的铁锅中,文火翻烤12小时后制成的。由于锅盔太大,进不了会展厅,只能放在体育馆外供市民观赏。

    最“高”的花馍 在咸阳市彬县县城有一座非常著名的塔叫彬塔,彬县的民间艺人就仿照彬塔制成了花馍。这个花馍就叫“彬塔”,高1.2米,和本届花馍展上的其他花馍比起来,可以说是个头最大的。此花馍用于在重阳节孝敬长辈。

    最具“创意”的花馍 在山西展台,我们看到了倒挂的青青柳枝中停驻着许多可爱的、粉嫩的小鸟,煞是可爱。近距离观赏,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鸟儿们的悠哉游哉和它们的啁啾声。原来这是山西的民间艺人做成的春燕,俗称“寒燕”。它起源于山西绵山人民纪念晋国贤臣介子推,是在清明时节食用的一种寒食。

    最有“传奇色彩”的花馍 来自咸阳兴平的《油炸祭》,让很多观者驻足称奇。油炸祭是由古代流传至今的一种祭礼、记事、文化礼馍,也是花馍的一种。一般情况下,它只出现在祭祀场合,象征着阴阳五行、天体生命崇拜之意。据介绍,由于油炸祭的制作过程要20多道工序,加之独特的技术配方,现在会做这种礼馍的人已经寥寥可数,堪称绝活。

  最具“时代感”的花馍 咸阳三原的《盛世中国》,吸引了众多眼球。该花馍反映了中国2008年走过的点点滴滴。它由5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反映抗震救灾中,解放军从废墟中救出的“敬礼娃娃”;第二部分称颂北京奥运盛会;第三部分畅想“神八”;第四部分反映改革开放30周年来咸阳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五部分天安门广场前少数民族代表和外国友人手拉手,象征着世界的安定和谐。花馍正中央一条巨龙腾空而起,寓意中国像一条腾飞的巨龙蒸蒸日上。

    最“复杂”的花馍 山西“双合成”艺人手工制成的《八仙过海》。它上面不仅有9头狮子,同时还有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等8位神仙。在它的旁边还有蜻蜓、蝴蝶、花花草草的点缀。不管从花饰还是从色泽上来说,都堪称本届花馍艺术节上最复杂的花馍。


 

艺术大家
李勇
1963年生于山东济南,1985
雷正民
大事年表   1949年毕业于
文怀沙
文怀沙,姓文名奫,字怀沙,以字行
刘大为
刘大为,世界本原统一科学院国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