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艺
民间文艺家感言中国首届民间花馍艺术节
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发布时间:2009-2-10 点击次数:
罗杨:花在馍上 喜在心头

    今天是个喜庆的日子,中国第一届花馍艺术节开幕了。古都咸阳洋溢着“莺歌燕舞辞旧岁,浪漫花馍迎元宵”的节日气氛。初一刚过,十五又到,有了花馍,元宵节将格外温暖;有了花馍,元宵节将格外幸福;有了花馍,元宵节将平添信心;有了花馍,元宵节将更加圆满。

    民间花馍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起于中华文明、兴于黄河流域、传于神州大地。在咸阳,几乎与中华文明同龄的花馍艺术,今天仍然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兴盛于斯,在节庆盛典中显示出强烈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花馍中的生活观念、生命哲理、审美情趣、道德崇拜以及自然智慧,无不体现着民间文化的历史传承性和广大民众参与文化的集体性,彰显着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和谐社会的追求。每一个经过奇思妙想、经过精湛手工制作出的花馍都是来自千秋承传、历经千锤百炼的杰作。透过这些造型生动夸张、制作精巧细腻、民俗气息浓郁的花馍,人们可以领悟到隐喻其中的真意,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的精神。

    花馍是华夏儿女生活与生命的雕塑。花馍中既有生命的冲动,也有生活的理想;既有精神的想象,也有现实的渴望。花馍上美妙的造型会令人神往,花馍中无声的艺术语言会使人心花怒放。花馍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枝奇葩。文化是靠积累与传承而发展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其活态性。怎么才能使其成为活态呢?唯一的办法就是传承。传承中又有两个要点:一是传承,二是发展。本次花馍艺术节的宗旨之一就是为花馍的传承与发展连接起一座桥梁,搭建起一个平台。花馍是有灵性的,人性是相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美与核心价值古今也是相通的。这正是花馍仍流传至今的原因,也是花馍艺术节的意蕴和价值所在。

    我们希望在这样一个以花馍艺术为特色,各种民间艺术云集荟萃的节日里,有更多的群众走出家门,融入到这激情四射、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中,尽情体验花馍的魅力,体会欢乐的气氛,感受民俗的熏染,感悟中华文明的豪迈,从花馍的遗传基因和生命密码中升华民间文化的自尊,启迪民族精神的智慧和灵感。朋友们,花馍是甜美的,花馍是微笑的,如果在新的一年里你手中有了理想的花馍,心里就会充满欢乐,脸上就会开出花朵。

    最后,祝这次花馍艺术的盛宴取得圆满成功,祝这场民间艺术的盛典绽放无限精彩!(作者为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


    

  郑一民:让母亲文化再铸辉煌

    民间花馍是中华民族的母亲艺术,是伴随着小麦出现而诞生的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它是母亲们代代心手相传的民间技艺,彰显着她们的巧手和智慧,也是她们美好心灵和内心向往的无声写照。在古都咸阳举办的中国第一届民间花馍艺术节,给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注入了新的生机,打开了产业化发展和走向世界的大门。

    地处黄河下游的河北自古就是花馍艺术的故乡。充满浓郁乡情民风的河北,在打造花馍艺术在新时代的辉煌中,一定会百花争艳、名家辈出。她们用巧思和妙手,把我们的面食文化装扮得更多彩灿烂。(作者为中国民协副主席、河北省文联副主席、河北省民协主席)


    

  常嗣新:花馍——黄土原始文化的灿烂

    中国第一届民间花馍艺术节在古都陕西咸阳举办,这是一次黄土原始文化的灿烂。黄河流域7省民间花馍艺术家用双手传承、恢复、创新黄土文化,用这一民间艺术符号、古老绘画艺术的活化石生动地反映了麦田民俗的灿烂与光辉。每件作品超乎想象的精美,引发了咸阳市500万民众的轰动和热情,万人空巷。花馍给古城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祥和。整个城市都沉浸在幸福的回忆和黄土文化的温暖之中。

    这次山西带来了以“双合成”成套花馍为代表的几十件巨作。展台前人山人海,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兴趣。特别是《八仙过海》、《五女拜寿》等巨型花馍,色彩艳丽,造型优美逼真,体现了山西黄土、黄河文化的厚重久远和精湛技艺。山西花馍,已经形成一个大型文化产业,年产值超过三千多万元,成为山西,特别是晋东南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节日——春节”期间,霍州市及太原“双合成”的花馍,形成了“娘家馍”的著名品牌,十几万箱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造成市场脱销。可见,民间文化产业的后劲无穷。发展花馍产业,既继承了传统又惠及了百姓,活跃了文化市场,我们何乐而不为?(作者为中国民协副主席、山西省民协主席)

    

艺术大家
李勇
1963年生于山东济南,1985
雷正民
大事年表   1949年毕业于
文怀沙
文怀沙,姓文名奫,字怀沙,以字行
刘大为
刘大为,世界本原统一科学院国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