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感情·人性·教化场
作者: 来源:紫薇朱槿 发布时间:2008-11-13 点击次数:






     雷米的书,对于我来说,向来属于在拿到手的第一时间就要一口气看完的佳作。《教化场》一书,我用了一上午的时间阅读,几乎是大气不敢喘一点,就连端起杯子喝口水都嫌打断阅读快感。但再好的书,也终有看完的时候,当我看到最后“全文完”这三个字时,如释重负,但又有着强烈的不舍——讨厌的雷米,这么精彩的故事,为什么不写长点?
  当我仔细回味《教化场》全书的内容时,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三个词:感情、人性、教化场。
先说感情。
  方木这个人物,是雷米的系列小说中主角,随着在小说中年龄的成长,方木也一步步成熟起来。系列书中的第一本《第七个读者》里,感觉方木还是个青涩的毛头小子,虽然推理能力已经暂露头角,智商不谓不高,但情商却是稚嫩,跟普通的大学男生区别不大,感情上易冲动,在受到刺激时不易自控,因此PTSD也就是创伤后压力障碍症对他产生的影响就非常强烈,成为很长一段时间内方木的噩梦。但此时方木易于感情用事的性格已经成型。
  到了第二本《心理罪》,由于受到大学时代事件的影响,感觉此时的方木更加自闭木讷,但感情就像是被压于地壳之下的岩浆,随时可能由于过大的压力而喷发。所以当系列命案的压力层层迭加,当与真凶面对面,令人窒息的压力达到了顶点,无论是读者还是方木都到了无法承受的时候,方木终于爆发了。
经过《心理罪》的洗礼,到了《教化场》,方木脱胎换骨,心中不再压抑和阴暗。剩下的,似乎就是心中永存的对真相的渴望和对犯罪心理的不断探索。
  方木曾经斩钉截铁地说自己绝不会做警察,然而他终于还是做了一名警察,并且还在不断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做一名警察。一名警察在探索犯罪真相时怀有强烈私人感情是否合适,这成为方木在《教化场》中不断苦苦寻找的答案。没有人能告诉他对或是错,到了整个案件结束,方木也没有找到这个答案。或许在以后的故事中,不断成长的方木会找到自己的方向。但目前,这仍然无解。方木的感情问题,这会是吸引我继续追看雷米小说的一个重要因素。
  书中另外一段强烈吸引我的感情,那就是杨展对廖亚凡的感情。这其实无关爱情,无关友情,只是两个身世悲惨的孩子相互之间的依恋,就像天冷时两只小兽偎缩到一起取暖。然而这种依恋又是强烈的,带有毁灭性的。我实在无法描述出当看到结局两个孩子的下场时那种震撼。廖亚凡或许会带着满心的伤痛开始一段新的生活,但内心中的伤痛绝对会影响到她的后半生,而杨展,我能给予他的,只有怜悯了。
  《教化场》整个故事的核心,都建立在探索人性的基础上。而人性,是那么复杂、那么古怪、那么不可琢磨的一种东西。人如果妄想去实验、去操纵人性,后果绝对不是仅仅迷失自己那么简单。这样一个故事,让人胆战心惊。人不是上帝,不是命运,去操纵和引导另一个人的生活,想一想,是极度可怕的事情。什么是玩火?什么是不自量力?周、杨、Z三人很好地诠释了这个概念。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性似乎又是极度脆弱而且极易受影响的,人生中甚至一件不起眼的事情,可能影响到人的一生。人性充满了不可控制及多变性,也因此会成为实验的对象,尽管那是疯狂的,但谁又能说,我们不是上帝和命运的实验品呢?
  至于教化场,这是本书的书名,也是故事的开端与结束。为了不剧透,我只能悄悄地说一句:服了雷米。虽然以前也见过为了治疗心理异常的病人,所做的现场摹拟,不过书中所写的心理剧那样,应用于犯罪科学上,还真是第一次听说。
  说起来,《教化场》能这么精彩,甚至超过《第七个读者》和《心理罪》,我认为跟作者雷米的职业是有着紧密联系的。作为一名现役警察,雷米对刑事案件的侦破有着丰富的经验,作为一名讲师,雷米对大学校园生活又无比熟悉。这都为他的写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而雷米对于犯罪心理研究的深彻,以至于在每本书中都能看出他的专业,让人佩服,却又模仿不了。
  雷米没有一本正经地分析案例,也没有去塑造高大全的警察形象。他很认真地分析案件,却又以极度戏剧化的手法去描写这些极度真实的案件,破案的过程从不让人感觉枯燥无味,即使在阅读案卷时也会让人产生继续看下去的欲望。
  雷米其实在用小说讲述生活。生活的本质就是这么戏剧化,充满了矛盾与斗争,使用种种暴力或是杀机重重的手段,去满足人的欲望。无论你做什么都改变不了这个事实,所以人性用不着实验,因为生活和《教化场》告诉你的都是同一个道理:随其自然。
艺术大家
李勇
1963年生于山东济南,1985
雷正民
大事年表   1949年毕业于
文怀沙
文怀沙,姓文名奫,字怀沙,以字行
刘大为
刘大为,世界本原统一科学院国画院